保温管“管中管”技术综合解析
保温管“管中管”技术综合解析
一、核心结构与设计
1、双层复合结构
由工作钢管(无缝/螺旋焊管)、聚氨酯保温层、外护层(HDPE或玻璃钢)组成,保温层通过高压发泡工艺填充间隙,闭孔率≥90%。
部分设计中增设报警线,实时监测泄漏风险,提升安全性。
夹层结构优化:如凸起部与凹陷部设计,嵌入隔热材料以增强保温效果(如专利技术中的环形凸起部与防护层)。
2、材料与参数
外护层抗拉强度≥200MPa,耐酸碱腐蚀(pH=2–12)。
改性聚氨酯可适应极端温度(-196℃至150℃),满足低温输送(如LNG)及高温供热需求。
二、生产工艺与改进
1、传统“管中管”工艺
外护管预先成型后注入聚氨酯发泡,工艺简单但存在密度不均、成本偏高问题。
需通过支架固定钢管与外护管间距,发泡膨胀力可能导致护管变形。
2、技术升级
喷涂缠绕技术:自动化喷涂设备实现均匀保温层,导热系数≤0.024W/(m·K),性能提升20%。
华仕达生产线优化:减少聚氨酯原料浪费,适应非标定制需求,降低工艺成本。
三、性能优势
1、高效保温与节能
热损失率≤3%,输送120℃热水时千米温降仅1–3℃,较传统管道节能25–30%。
防水防腐能力突出,可直接埋地或水下使用,无需额外防腐措施。
2、耐久性与安全性
设计寿命30–50年,盐雾测试≥1000小时,3PE防腐层+外护层双重防护。
报警系统集成可快速定位渗漏,适用于化工等高危场景。
四、应用场景与经济性
1、典型领域
城市集中供热(主管道口径可达DN1800)、原油/LNG输送、供冷系统等。
2、施工与经济性
直埋免管沟设计减少土方量60%,工期缩短50%。
常规DN200管道单价¥350–450/米,节能收益3–5年覆盖初期投资。
总结:管中管技术通过结构创新与工艺升级,平衡了保温性能与工程成本,在极端温度、高危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,成为现代管道工程的主流选择。